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风雨沧桑易家祠 历历丰功放光彩

    信息发布者:都市田野
    2021-05-24 20:50:52    来源:都市田野   转载

    于都县城东门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屹立着一座古祠堂——易氏宗祠光裕堂今天,在喜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于都县整体脱贫取得全面胜利之际,重回祖祠堂,感慨万端。当年鹤立鸡群,庄严雄伟的祠堂,兴建伊始就有功于国家。

    微信图片_20210524172323.jpg

    饱受时代洗礼的易氏宗祠

    据家谱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寇肆虐。为铲除隐患,朝廷紧急筹资,以济边困。东门易氏家族响应号召,千方百计筹资,不惜重赀购得紫霄观旧庙地基田产,为建祠堂作准备。易氏宗祠始建于1560年,当时在于都境内是出类拔萃的。当今尽管多年失修,外表陈旧,往年的装饰黯然失色,但那昂首挺立的多子墙头依然雄风不减当年,十多根整体红石柱仍在原位雄姿挺拔,主厅门额上方和前厅天花板雕梁画栋的图饰依稀可见,石灰砼与青砖墙连成一体的龙须巷恰似祥龙美须飘逸自然。其独有的建筑结构和艺术价值已引起行业内的关注,让慕名而来的建筑专家和考古学者惊叹不已。

    微信图片_20210524200600.jpg

    前厅天花板雕梁画栋图饰

    行家们认为这座古祠很有赣南客家古建筑的风格,在当年没有现代装载工具和施工机械的情况下,殿堂所用高大石柱的运输和安装堪称奇迹,足以证明当时祠堂主建者的远见和家族经济实力,这与同期兴建的北京故宫在运输和安装巨型建材的施工技术、操作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当我们仰望这座古祠堂,禁不住对祖先非凡的魄力、超常的智慧肃然起敬。她不仅是古色古香的古建筑,而且在历史风云中立下的功勋,已在党史军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

    东门易氏为了家族健康有序发展,提倡耕读传世理念,讲究仁义礼智信廉,注重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有一套严格的家族管理制度。订立家规是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重祭祀敦伦纪劝读书奖学子务生业劝急公禁非为、睦邻里等十五大项。内容也与时俱进,契合社会规范。家族中重大活动基本上都在宗祠光裕堂举行,如春秋冬三时举祭、修族谱、商议家族大事、继先奖学基金发放等等。祠堂左右厢房是族塾用所,凡子弟启蒙入塾或肄业必进祠堂诵读家规,谨记家训,熏陶家风。

    这座珍贵的祠堂,既是家族清正廉明的庭训之所,又是历史风云的见证。在土地革命时期,于都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东门易氏祠堂亲眼目睹易氏子孙与苏维埃政府及红军官兵亲密无间,休戚与共。在一次次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中,这里屡屡出现父母送子妻送郎参加红军的感人场面,一个个热血男儿在祠堂里点燃香火、跪拜祖先之后,就昂首阔步投奔红军。家族中有300多人参加工农红军,有二十几人成为苏维埃政府干部或工作人员。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子孙的未来,他们面对战场的炮火勇往直前,怒视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不少人血洒疆场,没能再回到故乡。有据可查的革命烈士120余人,不少是牺牲在反围剿战役和长征途中。

    微信图片_20210524172503.jpg

    微信图片_20210524172512.jpg

    例如豪背脑元阳公房易冠美、易鸿兴、易林发兄弟三人都毅然参加红军,老大、老二成为红军烈士,老三长征途中在四渡赤水之战时,作战勇敢,光荣负伤。

    微信图片_20210524172432.jpg

    微信图片_20210524172607.png

    黎屋塘贞宇公房易诗佳、易诗倡兄弟俩参加红军,诗倡光荣牺牲成为烈士,诗佳踏上长征路,在黄河作战时负伤,变成伤残红军。

    微信图片_20210524172425.jpg

    宽田渡桥尾易封萃与儿子易诗桂双双参加红军,父亲是革命烈士,儿子为伤残红军。

    微信图片_20210524172401.jpg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东门易氏宗祠的子孙热情满腔为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服务。红军将士入住祠堂常来常往,难以计数。有一次东郊黎屋塘时任城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易生民同几位乡亲给祠堂里的红军送蔬菜,不经意中听到有位战士喊“报告师长!军部通知你马上去开会”,只见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红军疾步走到祠堂门口的红色上马石,跨上快马,奔出门楼急驰而去,方知这里住过大官。

    微信图片_20210524203301.jpg

    1934年8月,赣南军区政治部看守所驻扎在东门易氏祠堂。同年10月底赣南省在这座祠堂成立独立营,中共赣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杨尚奎为其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在广东兴宁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与项英、陈毅在大余山区领导的游击战遥相呼应。

    微信图片_20210524203908.png

    微信图片_20211109192323.jpg

    江西党史资料﹎中共苏区粤赣省赣南省专辑记载

    微信图片_20211109192330.jpg

    时任少共于都县委书记杨世森的回忆录

    微信图片_20211109192337.jpg

    点点滴滴的珍贵资料都记载着于都东门易氏宗祠的红色印记。


    东门易家人与红军心连心,想红军所思,急红军所需。1934年重阳节前,得知红军要架设浮桥,乡亲们非常踊跃,迅速筹集架桥材料,将家中木方、杉树、门板、床板、祠堂与门楼门板等木材搬送到河边,帮助红军架浮桥。后来有一块祠堂门板被踩断了,红军当即给了两块银圆作修门之用。这样的做法让人非常意外,自古兵匪不讲理,哪有兵家赔百姓?易家人觉得红军是爱惜平民财产,保护百姓利益的好人。当把门板搬回祠堂时,特意在祠堂里点烛焚香,为渡河远去的红军祝福,祝他们出行平安!替易家出门的子弟祈祷,愿亲人早日归来!

    当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时,族中长辈在东门易氏宗祠大厅里给固院枫树下绍舜、东郊黎屋塘喜发、东门祠堂旁克发等一伙后生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送到雩都兵役局接兵站,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易绍舜到了部队进步很快,担任连指导员的他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一腔热血洒在异国他乡。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门易氏子孙处处以国为家,为国出力。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东门易家人一个义举出人意料,把祖传宗祠及原为族塾的两侧厢房,连同宗祠前广场、后龙树营、鱼塘、薗土共七、八亩土地等全部让给人民政府用于经济建设。

    此后,东门易氏子孙有一批批热血青年陆续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肩负保家卫国的义务。上世纪50年代入党的老支书易祝三,把4个儿子前前后后送入部队光荣参军,分别在陆、海、空三军服役。军人四兄弟三党员:有服役长达15年的;有参加保卫边疆自卫还击战的;有把在于都长征第一渡河道里发现当年红军渡江架浮桥用过的木船,捐献给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该条沉没72年的木船,是充满红色印记的功勋之船,是于都人民支援红军的生动例证。

    悠悠岁月里,东门易氏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各类人才:明朝进士、浙江龙泉县丞易翰;砀山知县易世璧;江西省税务总巡易荣勉;长征干部易长青;航空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得主易书良;法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易有禄等等,都是东平郡易氏家族的优秀代表。

    与时代同行的易氏宗祠,凭其犀利的目光,见证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云变幻。她为易氏子孙在每一个重大关头心向光明、守护正义的傲然风骨而自豪,为他们胸怀大局、深明大义、忠诚担当的家国情怀而荣耀。她不愧是一座丰功赫赫的功勋祠,一位知识渊博向世人娓娓诉说家国情怀的历史学家。承载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巍巍丰碑的易氏宗祠,应作为革命文物善加保护,让其成为配合党和政府号召,熏陶清正廉明优良家风的庭训之所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作者:东平郡易氏廿一世裔孙 俭如、玉龙综合族谱、江西党史资料、于都县博物馆资料与相关老红军口述及其后代提供的证物编辑整理。


    8sGRjJf1iUYcgGclZovT_640o.jpg

    打赏捐赠
    13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